找到相关内容63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润州甘露寺重瘗舍利塔记

    范黑金为浮图九级,重瘗藏旧塔基下舍利于北固山甘露寺之东偏、浮图成,谨焚香稽首而发愿言:觉皇乘是悲智全,以一大事为因缘。誓生忍士拯沉绵,导以妙法为敷宣。遗其设利福无边,建兹窣堵山之巅。香风宝铎来人天,一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5655545.html
  • 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定义,应该是全心投入,至少已经开了心眼,而依旧不露声、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忍人之所不能忍,舍人之所不能舍,虽心净如明镜而不表现于外,虽言行如疑呆而悲智存于内。一旦因缘成熟,即能□高一呼,万山相应,广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81756166.html
  • “觉之教育”慧命开拓论

    育才,善用丛林教化之施教方针,参考可为进一步的展开推广社会教育者,作适应时代社会的运用,务使感格人心,净化思想、悲智精神之培养。对目今社会人心安宁,灭少贪欲和残杀暴戾之恶行,有助清净之缘。  关于推广...,而是慈悲的施教,智慧的施教是方法论,慈悲的教导是悲智方便。伽尔德博士( Dr Rich-ardGard)论佛教教育时,认为种植优良的能有收获的禾苗,必须有很好的农夫,怎么样才是很好的农夫,不止懂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70156449.html
  • 般若净化之觉性教育

    云,雨于一切卉大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人性升华是善法之根生,如树木所得蒙润。佛说法喻“法雨”;“以一味雨,润于人华”(法华经药草品第五)能接受善法教化之人,必具悲智与净行,撤能...渡多人,非小船祗渡自己。弄世需提倡悲智教化“觉之教育”有助世界安宁。身心之教化,尤其重视解惑开慧的心灵善导,无论中印古代之教育和西方之教育哲理,对“教育爱”、“智慧人”等的伟论,佛陀都已说到;而且极为详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72956458.html
  • 杜顺圆教思想研究

    旨趣、范围方法与途径。  其中本论文研究的旨趣,特别对中国大乘佛学判教活动,本论文阐明杜顺圆教思想特色,以佛陀的五时圆教思想为典范,并融会中国文化精神,彰显悲智体用、圆融无碍为其圆教思想特色,加以概要扼述之,好让阅读本论文者更容易明白撰者的撰文动机、旨趣。  第二章释迦牟尼佛的五时圆教精神  以五小节来讨论佛陀“五时”弘法特色。  第一节:释迦牟尼佛华严时说《华严经》。  佛陀此时阐述悲智圆满的精神...

    李伯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24961595.html
  •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非要教人承认‘有受皆苦’的这一观念不可,佛教讲苦,是从佛陀的悲智观照而得的结论,一般凡夫并不是佛陀,当然不易体察出来,正像人见野狗吃屎,该是多么的恶心,吃屎的野狗,却是吃得津津有味而乐在其中,如果人们...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20466897.html
  • 圣严法师遗言

    ,乃是一场庄严的佛事。   八、僧俗四众弟子之间,没有产业、财务及权力、名位之意见可争,但有悲智、和敬及四种环保的教育功能可期。诸贤各自珍惜,我们有这番同学菩萨道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曾在无量诸佛座...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80867773.html
  • 也来谈佛教音乐

    闽南佛学院与美术音乐大家弘一律师共同写出了词曲优美的微妙音声的三宝歌。  三宝歌词是太虚大师根据形势的需要,“从真觉海中运用他的悲智,流露他的心声,把整个的佛教归纳成为三宝,把整个的教典熔铸成赞三宝的...

    杰 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1568290.html
  • 李叔同说佛

    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61476311.html
  • 见道报告--释悟圆

    际纷争不已、扰扰不安之世,亦足所以安心,亦所以立命矣! 此我三年来,来学共修之心得,既未深造,是无高论。此其间,莫大之感受,厥为 导师悲智洪深度众之风范,戒行皎洁,定若泰山,宗通说通,智慧如海。《诗经...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81776415.html